今日给大家分享的是高效液相色谱仪原理(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原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小站,我们一起开始吧!
高效液相色谱原理
液相色谱的分离机理是基于混合物中的组分对两相的不同亲和力。根据固定相的不同,液相色谱可分为液-固色谱、液-液色谱和键合相色谱。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是以硅胶为填料的液-固色谱法和以硅胶为基质的键合相色谱法。
根据固定相的形式,液相色谱可分为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谱。根据吸附容量,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和分配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
1.高效液相色谱的原理是以液体为流动相,通过高压灌注系统将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和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中。色谱柱中的组分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高效液相色谱具有“四高一宽”的特点:
(1)高压:流动相为液体,流经色谱柱时受到很大阻力。为了快速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
(2)速度快:分析速度快,载液流速快,比经典液相色谱快很多。分析一个样品通常需要15 ~ 30分钟,有些样品甚至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通常不到1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原理是以液体为流动相,通过高压灌注系统将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中。色谱柱中的组分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显示出优势。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和功能。
含有流动相的储液瓶;供液装置(泵)-供液装置;取样装置(手动/自动取样)-使样品进入系统;色谱柱——分离的核心,色谱的心脏,分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色谱柱的选择;检测器-收集信号变化并记录数据变化;早期用的是Workstation-integrator,现在基本淘汰了。现在一般都是用模拟信号或者数字信号。模拟信号需要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到计算机,计算机有软件记录和处理数据;
扩展信息:
高效液相色谱仪是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原理的仪器,主要用于分析高沸点、高挥发性、热不稳定性、高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它由储液器、泵、注射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部分组成。
超液相和高效液相的区别
APSH-6000高效液相色谱与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区别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原理与APSH-6000基本相同,有以下变化:
高效小颗粒固定相的出现。APSH-6000高效液相色谱柱如普通十八烷基硅胶键合柱的粒径为5um,而超高效液相色谱柱的粒径会达到3.5um甚至1.7um,更有利于物质分离。
(2)超高压输液泵的使用。
随着所用色谱柱粒径的减小,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自然会翻倍。因此,液相色谱输液泵也改为超高压输液泵。
(3)灵敏的检测器,采样速度快。
(4)使用低扩散和低交叉污染的自动取样器。配备针式注射探针和压力辅助注射技术;
(5)仪器的整体系统优化设计。色谱工作站配备多种软件平台,实现超高效液相分析方法与高效液相分析方法之间的自动转换。
与传统HPLC相比,UPLC的速度、灵敏度和分辨率分别是HPLC的9倍、3倍和1.7倍。缩短了分析时间,减少了溶剂用量,降低了分析成本。
但由于实验时仪器内部压力过大,会出现相应的问题。比如泵的使用寿命会相对降低,仪器连接部件老化速度会加快,止回阀等部件容易出问题。
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适用对象、优缺点
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的原理是相似的。两者都是通过载体将样品带到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过程。各有优缺点和应用领域,很难放在一起比较。如果非要比较的话,只能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流动相
气相色谱仪使用气体作为流动相,也称为载气。常用的载气是氦气、氮气和氢气。与高效液相色谱相比,气相色谱的流动相种类更少,选择范围更小。气体的主要作用是将样品带入气相色谱系统进行分离,对分离结果的影响非常有限。
然而,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种类繁多,对分离结果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气相色谱仪操作参数的优化比高效液相色谱仪简单。此外,气相色谱仪的载气成本低于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流动相。
第二,稳定期
由于气相色谱仪中载气种类相对较少,其分离选择性主要受不同固定相的影响。特别是在填充柱气相色谱仪中,固定相往往由载体和涂在其表面的固定液组成,对分离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导致了气相色谱仪中各种固定相的开发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气相色谱仪有上百种固定相可供选择,而高效液相色谱仪常用的固定相有十几种。
因此,液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流动相的选择,以改变分离选择性。当然,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常用的固定相只有十几种。在实际分析中,气相色谱仪一般选择一种载气,然后通过改变色谱柱和操作参数来优化分离,而高效液相色谱仪往往在选择色谱柱后,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种类和组成以及操作参数来优化分离。
三、分析对象
可直接用气相色谱仪分离的样品挥发性强,热稳定性好,沸点一般小于500℃。据统计,20% ~ 25%的已知化合物可以直接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其余的原则上可以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也就是说,气相色谱仪的分析对象远不如高效液相色谱仪。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不能用气相色谱仪直接分析的样品,也可以通过特殊的进样技术,如top 空进样、热解进样等,用气相色谱仪间接分析。例如聚合物材料的热解色谱。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气相色谱仪分析对象的范围。另外,气相色谱仪比高效液相色谱仪更适合气体分析。
四、检测技术
气相色谱仪常用的检测技术有很多种,如热导检测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等。其中FID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有响应,灵敏度高,更低检测限可达纳克级。
然而,在高效液相色谱中,没有一种高灵敏度检测器具有如此好的通用性。高效液相色谱仪器通常配备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和折光率检测器。前者在气相色谱仪中的通用性远不如FID,而后者灵敏度低,不适合梯度洗脱。
液相色谱仪有什么用?
液相色谱仪的原理:
储液器中的流动相由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通过注射器进入流动相,流动相装入色谱柱(固定相)。由于样品溶液中的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当它们在两相中相对移动时,经过反复的吸附-解吸分配过程,组分的移动速度差别很大,组分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流出柱外。当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用于传输的电信号。
主要用于通过色谱柱芯洗脱高沸点难气相化合物的混合物,实现分离。用于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环境化学、石油化工等部门。
紫外色谱的原理是什么?
在紫外光谱中,波长单位用nm(纳米)表示。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10~380 nm,分为两段。10~200 nm的波长称为远紫外区。这个波长可以被空气体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吸收,所以只能在真空气体中研究。所以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叫做真空紫外。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还没有在有机化学中使用。
从200 nm到380 nm的波长称为近紫外区,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波长在400~750 nm范围内的称为可见光谱。常用的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紫外和可见光部分,波长为200~800 nm(或200~1000 nm)。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分享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原理(hplc高效液相色谱仪原理)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评论 (0)